中騰信專注風控和獲客 助力中小銀行打造智能風控體系
來源:互聯網銀行擁抱金融科技、加強智能風控已蔚然成風。
8月,交通、浦發等銀行先后發布關于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的公告。從內部環境來看,商業銀行受困于凈利潤增速放緩、凈息差收窄等不利局面;而從外部環境來看,商業銀行肩負著向實體讓利的重任,亟待在規模擴張與盈利獲取之間尋求平衡。
內外部環境每況愈下,商業銀行擁抱金融科技已經勢在必行。這其中最緊要可行的,就是智能風控。
商業銀行加速推進智能風控
近年來,國有大行與股份行都紛紛布局智能風控,利用實時分析、大數據及人工智能等技術,構建全方位、立體化的智能風控體系,包括新一代事中風控、風險管理智能化、智能反洗錢等重點項目。
例如,工商銀行打造了信用風險智慧監控、智能化全球反洗錢系統,還推出金融風險信息服務產品“融安e信”;中國銀行也建成了智能高效的企業級反欺詐事中風控平臺。
后疫情時代,各大商業銀行更是在步伐上實現了加速。國內已有13家商業銀行成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除了工、農、中、建、交五大行外,還包括興業、平安、招商、光大、民生、華夏、浦發7家股份行,以及北京銀行1家城商行。
銀行之所以加速布局金融科技和智能風控,一是看中機遇,二則面臨挑戰。
從機遇側看,一些銀行已開始嘗到甜頭。截至2019年,招行智能風控平臺“天秤系統”幫助客戶攔截電信詐騙金額超過18億元,累計保護客戶交易近32億筆。再以消金風控為例,傳統消金風控模型的迭代周期需要3~6個月,而依靠智能風控,僅3~15天就能實現從變量開發到上線的全過程。
從挑戰側看,隨著最高法最新司法解釋的出臺,利率上限大幅下降至4倍LPR,目前僅為15.4%,這已經貼近很多信用卡的現金借款利率。整個金融市場將進入“金融科技為王”的新階段,資金成本重要,金融科技更重要,否則綜合定價將越來越難以覆蓋風險。
金融科技平臺建設知易行難
盡管銀行已經意識到金融科技平臺的必要性,但是這件事知易行難。金融科技平臺是個技術加業務的系統工程,不僅需要收集足夠多的業務數據,還需要有能力去消化數據。
平安集團總經理謝永林曾公開表示,金融公司要想把“0到1”做好,第一要有持續且巨大的科技投入。財報數據顯示,2019年六家國有大行累計在金融科技的投入資金超過716億元,其中建行年投入更是高達176億元。
即使有孤注一擲建設金融科技平臺的決心,也未必能在短期內看到直接效益。以國內某大型金融科技上市公司為例,盡管年營收能達到20多億元,但由于研發投入更多,最終導致虧損超16億元。對于一些家底不夠雄厚的中小金融機構而言,自建金融科技平臺的成本和風險可想而知。
因此,目前有且僅有13家商業銀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更多中小銀行和金融機構采取兩條腿走路的方式,即自主研發加市場采購,這就催生了第三方金融科技市場。
第三方智能風控市場可期
越來越多的中小銀行選擇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共建智能風控體系,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具有先進水平與豐富經驗,此外,零售業務日漸獲取中小銀行的重視,在消費金融領域頗有建樹的金融科技公司自然成為其得力助手。
以中信產業基金旗下的金融科技企業中騰信為例,中騰信專注獲客與風控等金融科技服務,目前已經開發出成熟的智能風控體系。該體系基于海量征信數據的采集,包含反欺詐偵測系統、決策引擎系統、催收系統等,能夠更加迅速響應業務需求,有效解決傳統金融機構關于客群下沉、用戶信息繁瑣等問題,切實提高金融服務的效率與能力。
作為深耕行業的“實戰派”,中騰信現已與中信百信銀行、中航信托、外貿信托等幾十家頭部持牌金融機構展開合作,助力傳統金融機構建立高效安全的風控體系,促進金融行業的數字化轉型。
咨詢公司Gartner在2020年6月發布的《在線反欺詐市場指南》顯示,目前全球僅有5%的銀行與數字商務企業擁有自己的安全風控團隊。第三方風險監測應用覆蓋僅占25%,到2023年這一數據有望超過75%。對于內外部環境日益嚴峻的商業銀行,尤其是中小銀行而言,只有及時采取行動,主動求新求變,才能在未來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掌握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