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入式疫苗靶向給藥裝置”研發成功,橙色云協同研發平臺擔當
來源:互聯網2020年初,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薇提到“我做疫苗有個理想,叫‘雙非’,非注射、非冷鏈。目前我們已經在全世界做完臨床試驗了?!倍@一理想在2021年正式獲得藥監局批準擴大臨床的批文,意味著吸入式新冠疫苗取得了新的進展。
據悉,吸入式疫苗接種僅需針劑疫苗五分之一的劑量,并且能有效解決傳統冷鏈疫苗的瓶裝儲存難題,因此“雙非”疫苗的研究對我國乃至世界的衛生防疫而言,都是跨越式的進步。
“雙非”疫苗的科研成果一經發布,便獲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吸入式疫苗充分發揮治療效果的關鍵因素,是必須保證藥劑霧滴噴出后能夠精準抵達人體作用部位。一方面要考慮噴射的流量和速度能完成設想的運動軌跡;另一方面還要考慮霧滴在運動過程中的沉降吸附率,每一個數據的變動都會影響到藥劑的吸附效果。
據悉,橙色云協同研發平臺了解到“雙非”疫苗是通過吸入霧滴方式直接給藥至上呼吸道黏膜位置的作用機理后,平臺的“大腦”團隊快速在疫苗給藥裝置的技術要求上達成共識,隨即一條“強吸附、全覆蓋吸入式疫苗靶向給藥裝置”的研發項目需求在平臺上發布。團隊快速從報名的50多位工程師中招募到6位”大?!苯M成了研發項目組,并在平臺的CRDE系統上展開了跨地域協同研發。
常規噴霧給藥方式噴出的霧滴,會在口腔、鼻腔內進行隨機的布朗運動,僅有靠近口腔壁、鼻腔壁的霧滴才能附著到口腔、鼻腔黏膜,因此常規噴霧產品會導致部分霧滴隨呼吸排出體外,有效吸收率難以保障,且作用位置難以確保,直噴部位可觸達受藥,非直噴部位無法觸達受藥。
為了保證霧滴的有效附著,經過團隊的充分討論和驗證,確定了基于超聲篩孔靜電霧化給藥方案,該方案可實現霧滴向口腔壁、鼻腔壁做定向運動,主動且深度吸附到呼吸系統黏膜,能夠有效提升霧滴在口腔、鼻腔黏膜的360°包裹和沉積。超聲篩孔靜電霧化給藥方案還可根據疫苗作用位置的機理,通過調節霧滴吸附能力的強度,進行靶向給藥,作用到上呼吸道粘膜位置,從而提升激發免疫反應的效率并減少藥液的使用量。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吸入式疫苗靶向給藥裝置”的研發是由橙色云互聯網設計協同研發平臺聚合不同地域的工程師協同研發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