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訊飛吳曉如:在技術支撐下,成就每一個因材施教的夢想
來源:互聯網7月10日,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教育行業主題論壇舉行,全球人工智能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業界精英、教育工作者等有識之士云端匯聚,共同探討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的新動能??拼笥嶏w輪值總裁吳曉如應邀出席了“探索智慧教育新家園實踐路徑——科技向善,智慧協同”圓桌會議,與專家們共同探討如何以信息技術引領教育模式變革,共創智慧教育新家園。
以下根據吳曉如發表的內容整理,略有刪減——
主題一:如何理解教育領域的“科技向善”
首先,技術本身必須要向善。一個不向善的技術走不遠,會很快就被社會所拋棄,或者說會被限制應用在非常小的范圍里。具體到教育領域更是如此,一個不向善的技術,過不了一段時間必然就會被教育的應用所拋棄。
第二,參與教育的工程師們需要了解教育的本質,把技術應用到解決剛需上來。教育本身是比較復雜的領域,如何讓技術在應用的時候能夠更好地發揮其正面作用與意義,比如實現“因材施教”,比如將優質資源輻射到更大范圍進而推動教育均衡,需要大家在做技術的時候,就思考怎樣把技術應用到解決這些剛需問題上來。
第三,政府要引領。教育存在“不可逆”的特性,一旦技術應用在不好的層面,可能會傷害到學生。所以從這個層面來說,政府要通過制定一些規則來防止技術被不正當使用。
主題二:如何做好智慧教育發展中的“協同”
“協同”這個詞特別好。如果在教育領域孤立地使用技術,可能會強化一些本身我們不太認同的教學模式,產生新的問題。比如現在社會發展變量非常多,本來我們希望培養出具有更強應變能力的人才,但如果因使用技術強化了一些教學模式,就可能會適得其反。
如何做好“協同”?首先,要做好“人機協同”。要通過師生與新技術應用之間的協同,切實地幫助師生減負。如果師生都處于負荷非常大的狀態中,那么去探索新的教學方法與模式是很困難的。所以,如何通過人與機器的協同,把老師一些量大而重復的工作減下來,把學生很多重復的刷題省略掉,把師生的負擔都降下來,是進行教育教學創新探索的前提條件。
第二,基于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有效組合,已經為很多協同創造了非常好的環境。比如教與學的協同,像課前預習、課中學習和課后復習這三個教學環節之間,如果沒有數據作為紐帶的話,就是比較孤立的教學行為,原來這個協同主要靠老師的主觀經驗,現在通過數據、通過互聯網的連接,協同才有了更科學的可能,老師也可以更好地“以學定教”。
同時,在這種協同的過程中,只通過技術企業一方來做也很困難,所以科大訊飛近幾年發布了很多課題,并希望通過這種課題的鏈接,與政府方、學術研究圈等一起來探索。
第三,要實現因材施教、個性化學習,需要協同。單純靠機器來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方案很困難,優質的資源必然是由老師、專家們產出的,必須融合大家共同的力量在技術應用中協同起來,才能為師生提供有效的因材施教方案。
所以,無論是在降低工作量、釋放學生潛力,還是在一些新模式的產生、因材施教方案的促生方面,協同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
主題三:實現智慧教育的新路徑有哪些?
第一,要把基礎設施建設打扎實。不僅包括傳統的基礎設施建設,也包括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基建”。其實現在仍然存在很多教育數據孤島,比如教學的數據是不是都能給到管理去用,課堂的數據是不是都能給到學生回家學習去用。只有把基礎打扎實,才能把智慧教育的新家園建設得更加穩定、可靠。
第二,場景嘗試。場景分兩個方面,有一些是現在的技術已經可以做到的。比如語言學習,在很多偏遠薄弱地區,因為師資等原因,語言教學的發展水平還非常低,但現在通過一些技術手段已經可以把它做得很好。還有一些場景,它在應用新技術時是需要新模式的支撐的。
第三,新模式支撐。也就是說需要將技術應用與教學方法形成深度融合。比如在今年為實現“停課不停學”而進行的在線教學中,我們發現很多學生都存在“在線不在狀態”的現象。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科大訊飛與很多學校合作進行嘗試,總結出了“7步教學法”,把整個教學過程拆分成結構化的步驟——進門測、新授課、互動測、出門測、A.I.作業、1對N答疑、“可視化報告”等,并在其中加入機器自動評價的元素。通過這種新模式實現人與機器的協同以后,發現學生在線不在狀態的比例大幅減少了。像這種新模式,是需要在不同的場景里不斷嘗試的。
總結本次會議的主旨及感受,吳曉如表示:在技術支撐下,發現每個人的特點,成就每一個因材施教的夢想!